咸政发〔2017〕1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市发展改革委《关于2017年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已经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现批转给你们,请据此安排工作。
各专项计划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另行下达。
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管
2017年7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2017年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市发展改革委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我市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以“三抓一优”为重点,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提速、进位、增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一、2017年咸宁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7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确保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
二、2017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建议
(一)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落实湖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完善“去降补”政策措施,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扎实化解过剩产能,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淘汰煤炭产能12万吨,加强去产能企业后续服务。加快房地产去库存,继续落实农民进城落户购房补助、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等措施,建立健全符合市情的住房供应模式,年度供应规模控制在100万平方米。稳妥有序降低企业杠杆率,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研究探索债转股、投贷联动等新模式,优化政府和企业债务结构。持续抓好降成本措施落实,坚持分类施策,完善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专项行动措施,通过全面推行营改增、完善收费目录清单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扩大市县各类“过桥”资金(基金)规模和发行债券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争取申报发行企业债30亿元。切实提高补短板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着力补好“7块短板”,加大新兴产业、脱贫攻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有效投入。
(二)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调整优化产业、产品、区域和经营结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施粮食增产行动,抓好“粮安工程”。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千亿工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促进茶叶、油茶、楠竹、蔬菜、渔业等特色产业基地化布局、园区化加工、品牌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850亿元。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加快推动工业绿色化发展。落实“一工程三计划”“绿九条”《中国制造2025咸宁行动方案》,通过技术升级、节能改造、数字化转型等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两化融合”“智能化”“低碳循环”企业,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以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大健康产业,推动医养结合示范区、森林养生示范区、梓山湖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深化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精品线路和景区,发展“九养咸宁”产业,实现旅游收入280亿元以上。加快资源整合,培育“文化+科技”“文化+产业”等新业态,实施重点文化项目和小微文化企业扶持工程。扶持壮大电商产业,支持广东工业园电商产业园、绿购网、茶商网等平台建设。发展金融服务业,推动市域、县域金融工程和贺胜金融小镇“511”工程。
(三)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三抓一优”,开展“喜迎十九大、实现开门红”系列活动,实施“211”项目工程和“双百会战”,充分发挥投资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的关键作用,争取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抢抓机遇谋划投资。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和规划实施,围绕定位和发展目标,再谋划一批符合政策、符合规划、符合投向的新项目、大项目,形成总投资规模达3.5万亿元的滚动实施项目库。聚焦重点促进投资。扩大绿色产业、新兴产业、幸福产业投资规模,实施一批脱贫攻坚、水利、交通、农村电网等补短板项目,抓好咸宁核电、长江河道崩岸整治、仙崇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精准招商吸引投资。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六大绿色支柱产业,做深做细前期工作,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力争全市招商引资额完成1000亿元。优化环境激活民间投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开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开展“PPP项目落地年”活动,加快推动赤壁长江公路大桥、武深高速嘉鱼北段等项目建设。
(四)坚定不移培育拓展新消费。促进传统实物消费扩大升级,继续开展“扩消费十大行动”,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品牌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着力培育体验消费、幸福消费、品质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形成消费新增长点。加强商贸物流建设,推动“双进工程”,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推进永安商贸物流园区、潘家湾深水码头、中百咸宁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制定《咸宁市商业网点管理办法》,强化线上线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
(五)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大力培育发展“四新”经济,贯彻省政府新经济“十六条”,争取出台我市支持新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措施。积极促进“双创”,推进创新创业先锋行动计划,探索“基地+孵化器+基金”等新模式,促进双创空间提质升级。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突破10%。发挥高新区创新发展龙头作用,推进“一港两城五园”建设,实施“满园工程”,争取再落地一批高新产业、新兴产业项目,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新经济发展高地。发展科技金融,研究成立创投基金。
(六)坚定不移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壮大县域经济,全面推动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和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建设,依托11个国家重点镇和21个鄂南特色小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清洁能源、旅游等产业,提升县域主导产业实力,打造一批高效园区、特色产业小镇。统筹城乡建设,优化北部发展空间,突出以产带城、以产兴城,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供水、公交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设一批宜居村庄、生态文化村和特色小(城)镇。精准对接大武汉,加快嘉鱼长江大桥、武咸快速公路、咸宁港区等交通一体化重点项目建设,依托中国光谷?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园深化产业合作,打造武咸全域旅游景区。
(七)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全面推行“五证合一”和个体工商户“证照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林权“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医疗、价格、多规合一等领域改革,深化财税体制、国有企业等领域改革。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岳咸九”小三角和“通平修”次区域务实合作。以“万里茶道源头城市”为纽带,密切与韩国、匈牙利、法国等国友城关系。实行精品名牌战略,推进外贸“三项工程”,建设国际商务和跨境电商平台,扩大机械制造、茶叶等特色产品出口。实施境外投资“双重工程”,支持神龙防腐、瀛通等企业走出去。争取完成外贸出口额3.6亿美元。
(八)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推动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编制完成国际生态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咸宁市跨界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办法》和生态主体功能区负面清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实施“三大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八大重点工程”。实施重点造林、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38万亩,圆满收官“绿满鄂南”三年行动。促进低碳发展,抓好节能减排,全面推广碳排放交易,推动排污权交易,策划推进林业碳汇造林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大幕山风电、南玻光伏发电、黄龙山风电、金塘风电、罗家山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
(九)坚定不移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把增进民生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确保民生财政支出比例不低于70%。全面推进精准脱贫攻坚,完善精准扶贫政策,推进“N个一批”计划,突出“3+X”产业扶贫,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发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春季攻势,完成8448户、24291人易地搬迁任务,确保10万人脱贫、103个贫困村出列。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统筹推进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产能过剩和产业转型升级下岗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抓好通城县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工作,争取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妥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11219户。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监管,抓牢安全生产,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深化“一五一十”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