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戏第一、二代艺人传略

来源:咸宁网 日期:2024-01-11 字号: 分享到:

蒋春保18921964),艺名蒋传玉,男,湖南省临湘县长安乡王禾村黄斗李蒋家单家垅人。11岁随大岭村艺人彭瑞生学唱琵琴戏,先后随李尧林等班在湖南临湘,湖北通城、崇阳,江西修水等地演唱卖艺。20世纪30年代末,同湖南临湘来崇的艺人周怡生等人搭班演唱提琴戏,饰花旦、老生、丑角,是临湘琵琴戏演变成崇阳提琴戏的最早一位艺人。蒋演艺精湛,抗战期间在刘定一抗日武装驻地的蔡家墩演唱《刘海戏蝉》出名,与刘结为好友。先后寄居在蔡墩、南林等地。将其长子出继在青山大泉赵家(磨刀)后,落户在赵家楼下屋。解放后长期从事教戏传艺活动。先后在青山磨刀、太平、石垅、古市东流,白霓大市、老鸦坑、虎头冲等地教戏,艺人赵丙建、赵送祖、付堂清、杜国安、廖问仁、周祖送、廖典意、廖定意、陈佛胜、雷天赐、张送华、甘伯炼、沈汉屏等均为其徒弟。蒋教徒极为严厉,凡认为有教习条件和演艺前途的弟子,当日教给的剧本边(川)词,要求晚上熟读后才能入睡,第二天晨起时在床上默记背诵一次,便可排练;对动作悟性不好的学徒,常有用脚拨打行为,促学徒早日进入角色。蒋记心极好,百余部剧本川词不用笔记草稿,随口背诵。晚年,以“生养死葬”为条件被青山石垅剧团聘任为传艺师傅,居住在石垅村,去世后安葬在该村凤形山毛屋墩上。蒋春保为人谨慎,虽经历坎坷,却从不传扬自己的身世,只将满腹戏曲才艺传流于崇阳,为崇阳提琴戏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贡献。2014年清明期间,县提琴戏协会为蒋春保先生立碑,纪念这位崇阳提琴戏的第一代艺人。

李甲成1903-1959),男,湖南省临湘县詹桥镇人。李成年后先进入杨会南科班学小丑,后入李尧林班,拜李南林为师学唱琵琴戏,靠卖艺为生。是继蒋春保之后随班到崇阳卖艺、将临湘琵琴戏演变成崇阳提琴戏的第二位艺人。李戏艺全面,唱腔优雅,武乐娴熟。中年后工老生,从唱功到演艺,堪称一流。因鼻子呈红色,被戏界称为“红鼻子”师傅。解放后,先后被铜钟、青山、常岭、吴城、艾家洲、星桥、石城、乌龟石、雨山、洞泉等剧团聘请任教。李不识字,但记性特强,数十本剧目川词熟记于心,每到一地,由自己口授,学徒抄录。李性格温雅,平易近人,传艺循循善诱,为业内一流师傅,各地争相聘请。实在应付不过来时,安排其继子黄楚文代为跟班传艺,自己不定期到班指导,闭着眼睛听,便知道哪里需要调整,哪里需要纠正。崇阳解放初期组建的剧团中,有四分之一的演艺人员是他的学徒,为崇阳提琴戏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于1940年前后在崇阳卖艺时与铜钟坪谭桂英女士结婚,往来居住于临湘詹桥与崇阳铜钟坪两地。1952年,乌龟石山下湾成立提琴戏剧团时,为了请到李来剧团任教,事先分给李全家四口人的田地,将李从铜钟坪迁居乌龟石落户,至1959年因病去世,由乌龟石剧团的弟子安葬于该村。

许国南1904-1964),男,湖北省通城县北港镇长春村岭背人。略识字,12岁跟师从罗畅舟学戏,先工花旦,后各行皆唱。被湖南临湘桃林圳口李家尧林班聘请,到崇阳青山和白霓演唱傩案戏,在岳阳、临湘、通城、崇阳等颇有名望。许面容白皙,身材修长,演艺精湛。19499月,被通城县文教馆委派邀集艺人左满保等17人成立的“大众楚剧团”任团长。1956年后,被崇阳县青山艾家洲剧团、白霓老鸦坑、王泥墩、长城剧团等聘为传艺师傅,为崇阳提琴戏的发展作有贡献。

周怡生1914-1977),男,湖南省临湘县托坝墈塘周人。民国十八年在岳阳筻口一家烟店帮工,后入西塘杨楚书戏班当伙夫。民国二十一年,跟师李甲成、李德昭学戏,继又拜王庆保为师。后随李甲成到湖北通城、崇阳创办提琴戏班,与张关佛、孙庭桢等艺人搭班演唱提琴戏,在鄂东南、赣西毗邻地演唱卖艺近20年,享有名望,他工小生、正旦,表演细腻,刻画人物逼真,唱腔委婉动听,文武乐兼备。尤以《游春》中吴三保为观众称赞。对崇阳提琴戏、岳阳花鼓戏唱腔研究较深。民国二十七年(1938),因违犯禁演花鼓戏与琴师李梓林同时被抓,关押期间,二人合作创作了有名的提琴腔“哀调”,为提琴戏的形成作出了贡献。解放初入通城大众楚剧团。1953年回到岳阳,加入岳阳花鼓戏剧团,继续从事戏剧演出和研究工作,为岳阳花鼓戏的发展作有贡献。

孟福昌1914-1976),男,湖南省岳阳县十步镇宋家村人。孟从小受当地戏剧环境的影响,演唱汉剧丝弦,有武打功夫。成年后卖艺为生。民国三十年,与临湘艺人蒋春保搭班,学唱提琴戏,曾在崇阳蔡家墩演唱《穆桂英挂帅》中饰旦角穆桂英而名声鹊起,后与境内蒋春保或周怡生搭班,各行皆通,尤重老生,成为崇阳提琴戏主角之一。解放前夕,居青山筛泉龚家(现南林村)。1954年与赵保云女士结婚成家,居住在青山冷水港廖家。先后受聘到白霓白石港汪家、油市岭、路口洋路蔡家、高枧、大白及青山南林等村的业余剧团教唱提琴戏。19561120日至125日,孟代表崇阳民间提琴剧团赴武汉参加全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他演唱的提琴戏《菜园会》剧目荣获一等奖,其本人受到中国戏曲大师曹禺等人的接见,是崇阳提琴戏第二代主要艺人之一。1960年前后,配合县文化馆和湖北省艺术学院崇阳实习队整理崇阳提琴戏剧本、对音乐唱腔开展记谱,为崇阳提琴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为崇阳提琴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子余1914-1986),男,崇阳青山南林王家坳上人,略识字。民国三十年师从第一代艺人蒋春保学演提琴戏,主演花旦、丑角十数年,花旦嗓音极好,是崇阳提琴戏第二代艺人之一。晚年往来于白霓、石城、青山南林、石垅等地,在乡村业余提琴剧团传教戏艺,为提琴戏发展作有贡献。

孙庭桢1915-1983),别名鲁堵,男,崇阳县白霓镇白霓桥人。提琴戏乐师。少时读过四年私塾,稍长即好乡土戏曲。1939年从师于湖南艺人蒋春保学演提琴戏,工丑行,1942年又学旦行,1944年正式改习场面,边学边参加演出。他十分熟悉提琴戏唱腔、曲牌、锣鼓经。能演戏、能导戏,尤擅拉提琴,吹唢呐。20世纪40年代在崇阳一带颇有影响。1950年后,长期在农村传徒授艺。195611-12月,与孟福昌等以《菜园会》参加孝感地区汇演和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其伴奏颇获好评。他曾多次为当地文化部门提供提琴戏文武曲牌和音乐资料。1983年咸宁地区编印的《提琴戏音乐》中的小调、曲牌、锣鼓经,有许多是根据他的演唱、吹奏、口述记录的。孙是崇阳提琴戏第二代主要艺人之一,为崇阳提琴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松林1917-1989),男,艺名岳武仙,湖北省通城大坪乡来苏村袁家屋人。提琴戏琴师。1939年从艺,从师岳阳艺人彭德一,习提琴、唢呐和击乐。曾随吴兰生(通城人,行李老板)等艺人在崇阳、通城及湖南平江、岳阳、临湘等地从事演艺活动。后长期与蒋春保、李甲成、许国南、周怡生、孟福昌等艺人共班演出。吴琴技精湛,且能登台演唱小生、老生和丑行不少剧目。民国年间,与崇阳石坑口潘家当童养媳的庞天秀女士结婚(白霓桥二合刘家人)。解放后,先后被崇阳青山艾家洲剧团、白霓大市月山剧团、芭蕉泉剧团、谢家桥剧团和临湘戏班聘任为传艺师傅,授徒甚多。1983年为咸宁地区采录提琴戏音乐竭力提供资料,口述并参与演奏了许多锣鼓经和演唱了许多唱段,对提琴戏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胡金富1918-1955),男,湖北省通城县北港灵门口人。从小随李尧林班学唱提琴戏,戏艺全面。民国年间到崇阳搭班卖艺,主演花旦、婆旦、丑角。因其表演动作花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是崇阳提琴戏第二代艺人之一。解放初,被路口联合(今白霓镇石山村施家)、棠棣、南边、大竹园等剧团聘任为传艺师傅,为崇阳提琴戏的发展作出贡献。民国37年前后,与崇阳女士戴佛梅结婚,落户在白霓大市石坑口。1955年去世,安葬在石坑口华玉门前。

张关佛1919-1963),男,原名刘关佛,通城塘湖镇塘湖社区业形屋人。青年时期在本地戏班学演提琴戏,主演小生兼武乐十数年。1948年前后到崇阳与临湘艺人蒋春保、周怡生等人搭班卖艺,期间,与青山车上张家张桂香女士结婚,当上门女婿,并继续从事戏剧演艺活动。1950年正月,在自己居住的车上张家组建提琴戏班,是崇阳境地解放后第一个成立的业余剧团。张先后受聘担任青山车上张家、蔡墩河岭、古市东流等剧团的传艺师傅。张演艺极佳。饰小生,风味十足;饰老生,很有气派;饰《带子寻夫》中的全瞎子,能将黑眼珠藏起,把白眼珠全部露出,是演艺界的独门技术。其上马的动作惟妙惟肖,尤其精彩。张传艺极为认真投入,除言传身教外,都要讲清关键动作的要领和依据。50年代,农村业余剧团化妆买不起油彩,张教演员用面粉代替,巧用色调,能勾划各类舞台人物的脸型。是崇阳提琴戏的发展作有贡献。

廖问仁1920-1987),男,崇阳县青山镇石垅村人。读过私塾,青年时期拜蒋春保为师学唱提琴戏,主演生、旦行。解放初,为首组建本村业余剧团,并随春保师到白霓虎头冲、老鸦坑等剧团教习文武乐。1961年,为全面学到春保师的戏艺,在全县众多剧团争相聘任春保师教戏的紧俏时期,他采用大队集体出资购房给春保师居住,许诺对其生养死葬的待遇,将春保师接到石垅村住下传教。两年时间内,由春保师口述,廖自己抄写提琴戏剧本川词百余本(大部分在“文革”中遗失)。蒋春保师病故后,按约定安葬春保师于石垅村凤形山毛屋墩。廖年老后,曾受聘到铜钟案山蒋家等地教戏,是一位为崇阳提琴戏的发展作有贡献的艺人。

责任编辑:杨伟杰
附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