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演艺人员简介

来源:咸宁网 日期:2024-01-22 字号: 分享到:

吴青龙,男,1927年 11月生,崇阳县青山镇东山村艾家洲人。读过私塾四年,11岁时始同本村吴天送拜周怡生等人学演提琴戏,饰正旦。吴嗓音好,演艺精,记忆力强。解放初组建艾家洲吴家业余剧团,并担任主角,参加县区汇演,多次评为优秀演员。1954年应县文化馆之请,到石城肥田乡创办俱乐部教唱提琴戏。80年代后,被新成立的青山艾家洲剧团、桂花泉镇坳上剧团聘为传艺师傅,是崇阳提琴戏第三代艺人之一。20074月县提琴戏协会换届后,他十分关心提琴戏剧事业,积极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在20089月排录传统提琴戏《梁祝姻缘》“访友”“求药”两个选场中饰正旦祝英台,虽年过八十,仍嗓音洪亮、吐字清晰,表演动作到位;在20128月传统提琴戏经典唱功选段录制中,将濒于绝迹的湘阴调·南天门选段演唱出来,为传统提琴戏的保护作有贡献;2013-2014年,凭记忆口述崇阳提琴戏产生及形成的有关见闻,为《崇阳提琴戏剧志》的编修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王大毛1928-2008),男,又名王斌祥,崇阳县石城湾人。略识字。11岁时父亲被日寇杀害,从小靠讨米、替人放牛为生,成年后学习理发。王兴趣广泛,爱好较多。1954年参加石城村办俱乐部,理发之余学唱汉剧、花鼓戏。 翌年,领头创办石城村提琴戏剧团,饰小生、老生。随团参加县戏剧汇演《荷花塘洗澡》,荣获演出二等奖。王嗓音好,记忆力强,数十个剧本的川词熟背如流。“文革”禁演期间,仍多次找同行探讨提琴戏艺。19852月,当村办提琴戏剧团不能恢复时,王在全县范围内招收10多名青年,自己投资创办家庭剧团(属私营性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当年11月,其创办家庭剧团的事迹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文化生活》节目编播。20074月,被县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民间艺人”称号。

汪汉会1928-2005),男,崇阳县白霓镇金龙村白石港人。读过私塾3年。解放初积极参加组建白石港提琴剧团,师从孟福昌,饰演正旦。汪有文化,记忆力强,加之学艺刻苦,迅速掌握演提琴戏旦角的演唱技艺。汪嗓音好,小音高,深得传艺师傅的赞赏和观众的喜爱,迅速成为剧团的台柱,也使白石港剧团成为境地一流的业余剧团。80年代白石港剧团恢复演出后,继续登台演唱。后因新培养的女演员出嫁,剧团散伙,不再从事演出活动。2003年患结肠癌,2005年去世。

汪德均1932-2010),男,崇阳县白霓镇金龙村白石港人。解放初积极组建白石港提琴剧团,师从孟福昌,饰演小生。汪身材修长,台步稳健,形象极好,尤以开霸表演见长,是白石港剧团的又一台柱。80年代剧团恢复演出后,继续登台演唱。20089月,积极参加县提琴协会组织排演、录制传统提琴戏《孟姜女》剧的演唱工作,饰小生范杞良,其嗓音、步法不减当年,为传统提琴戏的保护作出了努力。

甘伯阳1932-2009),男,崇阳县白霓镇回头村老鸦坑人。解放初积极参加并组建老鸦坑提琴剧团,师从蒋春保,先后饰演丑角、小生。甘悟性好,表演能力强,是老鸦坑剧团的台柱演员之一。1985年牵头恢复老剧团的演唱,接着又组织一批青年创办新剧团,既任团长,又当传艺师傅。20089月,积极参加县提琴戏协会组织的排练、录制传统提琴戏《梁祝姻缘》剧的演唱工作,饰演丑角四九。演唱结束后生病住院,未几去世。

桃林,男,19332月生,崇阳县港口乡小沙坪村梅杭人。初小文化,中共党员。1952年入梅坑业余提琴剧团,师从孙庭桢、孙海彪学拉提琴、吹唢呐。朱悟性强,记心好,加之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很快掌握并熟悉了提琴戏的弦管乐艺及前台表演套路,成为该剧团的业余骨干。多次随团参加县戏剧调汇演,受到县戏曲界的好评。19831985年,两次应邀到县文化馆参加省、地、县组织的提琴戏音乐的录制工作,为保存传统提琴戏的声腔曲艺作有贡献。是崇阳提琴戏第三代艺人,提琴戏协会第一、第二届会员。20074月,被崇阳县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民间艺人(提琴戏)”荣誉称号。

兴汉,又名庞兴汉,男,19331月生,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石坑口人,略识字。1951年,师从蒋春保、李甲成,参加大市月山剧团学唱提琴戏,饰正旦、老生。程嗓音极好,表演细腻,擅长伞功。195711月随团参加县戏剧汇演,被县人委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此后,多次参加区县组织的会演并获奖。是崇阳提琴戏的第三代艺人。1983年配合县文化馆对提琴戏音乐记谱、录音。1990年前后,组织并辅导大市业余剧团,培养了一批新秀。先后受聘在路口厢所、雨山下宕,白霓桂泉、湾头、三溪、歇马山,港口洞泉,铜钟独石等剧团教戏传艺。19941月随白霓剧团参加县第二届提琴戏剧节,获优秀演员奖。200612月,县文化部门赠送“德艺双磬”匾牌给予褒扬。20074月被县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民间艺人”。20089月、20128月,先后两次参加县提琴戏协会组织的排录传统提琴戏《孟姜女》剧的演唱和民间老艺人经典唱功选段的录制工作,将濒于绝迹的正调原板忧腔演唱出来,为传统提琴戏的传承保护作出了努力。

吴佑梅,女,193312月生,崇阳县沙坪镇堰市村人。少年时读过私塾一年,17岁时积极响应工作组的号召,参加村办戏剧组,学演提琴戏,并用提琴腔调演唱革命文艺节目《送夫参军》《白毛女》及古装戏《九件衣》。吴表演大方,唱腔圆润,深受观众喜爱,成为崇阳境地最早登台表演古装提琴戏的女性之一。195610月,吴作为堰市剧团的主要演员之一,参加全县文艺汇演。吴用提琴腔调和小调主演的《挑女婿》《小两口算账》《卖杂货》《老背少》等节目,荣获集体一等奖。其后,吴在堰市提琴剧团中饰花旦、正旦、丑角、成为剧团的台柱。吴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文革”提琴戏禁演期间,继续用提琴调演唱改编的新戏,在《丁家惨案》中饰演受害人的婆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4年后,吴又出任堰市村新组建提琴剧团的传艺师傅,对青年进行传帮带。至2014年,由她培养的演员虽已年纪渐老,仍亲热地称吴为“师傅”。

仕典1933-2009),男,崇阳白霓大市村月山人。九岁丧父,仅读过两年私塾。 1951年参加并组建月山提琴戏剧团,拜蒋春保、李甲成、吴松林、孙庭桢为师。其悟性灵犀,师傅一点便通;记忆力强,川词几看能背。后台拉琴、司鼓、夹手皆能;前台工丑行,其它生旦行均能顶角补台,其他演员忘词能及时挑词救场。60年代有一年正月在铜钟寨下连续十几夜唱太平戏,观众点唱《哭城》,旦角生病,他顶替扮演孟姜女,神情炼达,戏迷赞叹。从艺20余年,熟悉50多个剧目,丑角戏可文唱武演。如演《孟氏割股》中的柳妖,与饰杨一的演员程励志搏斗,动作连贯,难解难分,高潮时双腿倒挂在杨一颈上,颇见功底。80年代退出前台后,他与艺人程兴汉共同传教,致力于恢复和巩固月山剧团,分别于1983年、1991年组建两届剧团,为本地培养了一批新秀。2008年,带病参加县提琴戏协会组织的拍摄传统提琴戏《孟姜女》剧的抢救活动,在剧中饰祝鸡毛和渡子,为传统提琴戏的保护做出了努力。

初龙,男,1934年生,崇阳县青山镇雷骆村人。中专文化,中共党员。解放初,年仅16岁参加艾家洲戏班学唱提琴戏,师从许国南,饰演小生,其身段、演艺深得师傅和观众的赞许。曾在华陂区汇演的《柳明英下海》剧目中获优秀小生奖。1961年组建雷骆大队业余剧团,“文革”期间停演。1981年,骆力倡恢复雷骆大队业余剧团,招收一批年轻演艺人员,任传艺师傅,在乡村演出十余年,其排练的《曹安杀子》剧目在全县汇演中,有3名青年演员获奖。1994年被毗邻的华陂村剧团聘任为传艺师傅,并饰老生,参加县第四届提琴戏剧节,上演《五娘行孝》。骆热心传统提琴戏音乐,是崇阳提琴戏第三代艺人之一。20089月,74岁高龄参加县提琴戏协会组织的传统提琴戏《梁祝姻缘》的排练录制工作,饰老生祝英台之父,为传统提琴戏的传承保护作出了努力。

宗忠,又名廖铁牛,男,193410月生,崇阳县青山镇冷水港人。略识字。1950年,参加本村文艺宣传队,用提琴戏音乐演唱革命文艺剧目《五更劝夫》。翌年,先后师从蒋春保、李甲成、孟福昌学唱提琴戏,演正旦,随后又演小生,拉提琴。廖戏路较熟,演艺精通。1956年其主演的《白蛇传·断桥会》《访友》等剧目先后在县汇演中获奖。“文革”后,经他积极倡导,其所在村的业余剧团迅速恢复,因人员较多,廖、黄两姓分别组建家庭剧团,廖任廖姓剧团团长兼导演,其排练并主演的《磨房产子》剧目在第二届戏剧节中获优秀剧目奖,其本人获优秀演员奖。此后,先后受聘在高枧、金塘、古市、石城、大白等地剧团传艺,培养新秀。是崇阳提琴戏的第三代艺人之一。20089月、20128月,先后两次参加县提琴协会组织的传统提琴戏《梁祝姻缘》剧的演唱和民间老艺人经典唱功选段的录制工作,为传统提琴戏的传承保护作出了努力。

邓赞斌,男,193510月生,崇阳县沙坪镇堰市村人,初中文化。1952年入堰市提琴戏业余剧团,饰丑角、小生。1954年加入沙坪服装社,业余时间从事戏剧表演活动。1956年被县文化馆抽调参加孝感地区民间戏剧调演,演出《扔界石》《闯宫》,获二等奖。1957年调沙坪区文化站工作,1960年全面负责。期间,到湖北省文艺干部进修班学音乐、舞蹈一年。1962年精简下放后仍回服装社。1964年被县人武部抽调,参加全区“比文比武”大赛,其与城关剧团黄珍玉(女)搭配演《老俩口看比武》获二等奖。此后,在社办企业沙坪针织厂、化工厂任厂长。业余时间,在沙坪区文工团、台桥公社文工团任导演。1985年,曾参加县文化馆组织的提琴戏唱腔记谱录音,随后任堰市业余提琴戏剧团导演,指导排练提琴戏《生死牌》,参加县会演并获奖。20074月,被县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民间艺人”称号。

沈汉屏,男,19362月生,崇阳县铜钟乡坳上村人,初中文化,中共党员,古市公社坳上小学校长,中教一级职称,中小学教研辅导员,崇阳县科技研究协会会员,县第二届提琴戏协会会员、理事。1955年参加教育工作,业余时间参加戏剧活动。加入本地东流业余剧团,师从蒋春保、张关佛,饰正旦、丑角、小生。1979年参加古市公社文艺宣传队,排演新创作的《双合莲》琴腔花鼓戏,任导演。9月,该剧参加全县小戏创作汇报表演,获得一致好评。沈热心提琴戏剧事业,常自掏经费抄录剧本川词,整理戏剧谱曲,为东流剧团做好后援服务,并多次设计改装戏台灯光照明、幻灯布景;先后受聘到白霓后溪、桥头、华楚坳、天城等剧团传艺,是崇阳提琴戏第三代艺人之一。20074月,新一届提琴戏协会换届之后,他从退休金中拿出5000元,支助协会开展传统提琴戏的保护工作;为支助天城、实验剧团演唱传统戏,多次制作文武乐架和剧目道具,奉献资金万余元。积极协助县提琴戏协会开展传统提琴戏剧目、经典唱功选段的排演、录制工作,2013年协助《崇阳提琴戏剧志》编修专班收集资料、整理剧目简介。9月,担任县老年大学提琴戏班的教师,为传承保护和宣传崇阳提琴戏作出了贡献。

直明,男,19379月生,崇阳县青山镇河岭村人。略识字。1950年,陈14岁参加本村文化宣传队,学演革命文艺节目,1952年拜张关佛为师,学唱古装提琴戏,饰正旦。1981年河岭剧团恢复后,陈继续饰演正旦,在县城以西的沙坪、石城等地演唱。旦角嗓音幽雅,声腔板调圆润,受到观众的好评。随团参加县文艺汇演,多次评为优秀演员。是崇阳提琴戏第三代艺人之一。1983年、1985年,两次配合县文化馆对提琴戏音乐的记谱和收集工作。20074月被县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民间艺人”称号。20128月,参加县提琴戏协会组织的民间老艺人经典唱功选段的演唱录制工作,20139月,被县老年大学聘任为提琴戏班教师。20145月,应协会之请,在排录大型传统提琴戏《孟姜女》剧时,向天城剧团演员传授传统声腔和小调,为传统提琴戏的传承保护作出了努力。

徐早香,女,19371月生,崇阳县青山镇冷水港人,是第二代艺人孟福昌之继女,第三代艺人廖宗忠之妻。1953年随夫在当地剧团学唱提琴戏,主演花旦。徐身段、嗓音好,对提琴音乐的悟性高,演唱过程中,与丈夫一起探讨、研究戏路和音乐,互教互学,一经排练,演唱自如。尤其擅唱悲剧情趣浓厚的哀调、拖子,是解放初期崇阳境地最早登台表演古装提琴戏的女性之一。其主演的《磨房产子》剧目参加19941月崇阳县第二届提琴戏剧节,获优秀演员奖。

大华,男,19528月生,崇阳县青山镇东山村艾家洲人。吴自幼眼睛失光,行动受到限制,却心灵手巧,悟性极高。受其父的熏淘和当地戏剧环境的影响,10岁进入艾家洲剧团,拜吴天送为师学拉提琴,并迅速熟悉了提琴戏的剧目川词、表演程式和文武乐技艺。1969年入华陂区文艺宣传队,其戏剧文艺知识更加丰富。1979年率先组建家庭提琴戏剧团,服务周边群众,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1980年正月8日率团参加县提琴戏汇演,其剧目获一等奖。19832月,其事迹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由其主胡的《双合莲》提琴戏剧唱腔被县委统战部采录,交省广播电台对台播放。1985年家庭剧团散伙。此后,吴先后被古市东流、天城西庄畈、鹿门华楚坳剧团聘任为传艺师傅。1992年,吴再次组建艾家洲业余剧团,任艺术指导。1999年,由吴导演的提琴戏《空门贤媳》参加第四届提琴戏剧节,获特等奖。吴擅长提琴和唢呐,尤以提琴弦乐著称,熟悉传统提琴戏各种板调的演奏技艺,且幽雅动听,有崇阳境地提琴戏琴师第一的名声。20074月被县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民间艺人”称号,201410月参加第九届提琴戏剧节,担任阳光、石垅剧团主胡,被评为“优秀演奏员”。吴为县第二届提琴戏协会会员、理事。曾多次参加县提琴戏协会组织的传统提琴戏剧目和民间老艺人经典唱功选段的排演录制工作,为传统提琴戏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努力。

革新1954-2014),男,崇阳县青山镇石垅村人。廖年幼时目睹其父廖问仁将崇阳提琴戏第一代传人蒋春保接到本村提琴戏班教戏传艺,并住在其家口授剧本,由其父抄录。受其父的熏陶,从小喜欢并学唱提琴戏。“文革”后,廖在恢复的村办提琴剧团主胡,成为剧团的骨干。90年代后,大多剧团用改革后的声腔演唱提琴戏,廖则动员刚成年的儿子廖奇等年轻人组建新剧团,并指导青年演员按传统声腔演唱,该团成为境地传统提琴戏声腔保护最好的一个业余剧团,并支持该剧于2005年参加了县第六届提琴戏剧节。2007年,当廖得知换届后的县提琴戏协会正在收集、保护传统提琴戏的声腔曲调时,主动找协会联系,提供由其父抄录、由蒋春保师傅订正的剧本,并积极参加传统声腔的演唱和民间艺人经典唱功选段的录制工作,为保存崇阳提琴戏的传统声腔作有贡献。2013年县提琴戏协会编修《崇阳提琴戏剧志》时,廖将蒋春保解放前后在青山带班授徒情况反复核实后告知修志专班,使《崇阳提琴戏剧志》得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2014年清明节期间,廖受县提琴戏协会的委托,在青山镇物色石匠,为提琴戏第一代艺人蒋春保墓刊碑;组织村民投劳,为蒋春保墓地立碑,不计报酬。随后,为继承和发扬蒋师傅的戏艺,再次动员本村恢复提琴戏剧团,并负责唱腔传授。当年628日,廖在教戏过程中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送武汉医院抢救无效去世,享年60岁。

责任编辑:杨伟杰
附件:
Baidu
map